“永”结乡村情,“和”赏非遗美:广州大学实践队走进清远永和镇调研
发布时间:2023-08-13 13:15:04 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图/受访者提供


(资料图)

日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前往清远市永和镇开展实地调研,结合自身经验和乡镇需求,紧锣密鼓地制定实践方案,投身到当地乡村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之中。

记者了解到,此次调研是响应团省委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通过“县域+高校”的合作模式,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从今年起,将与永和镇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帮助其解决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匮乏、非遗产品产业链不长、非遗宣传标志标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永和镇“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田间地头,领略非遗魅力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对永和镇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摸查,了解其渊源历史、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调研期间,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传承人家中,进行深度访谈,同时体验传统技艺、领略非遗魅力。

在社冲村的乡间小路上,望着年代各异的古窑,听着几代人传承的点滴故事,抚摸着块块青砖垒起的房屋,实践队队员们看到了社冲村民的赤诚匠心。他们与年迈的老师傅对话,聆听他们讲述非遗技艺的辉煌与无奈。别具特色的腔调、欢快的舞步、挥舞的彩扇、敲打的乐器,表达了传承人们的热爱与坚守。

实践队还前往壮瑶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开调研。车间运作有条不紊、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企业规划宏大长远,展现了非遗焕发生机、反哺人民的智慧创造。在卢屋寨民俗馆,实践队队员们在烈日下举起十一节布龙挥舞前行,团团簇拥在酿酒工具旁聆听每一道工序技巧,感受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以“非遗+”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调研,实践队发现,永和镇目前部分项目传承存在断层问题,例如沙水冲采茶戏二胡技艺后继无人。对此,实践队将采取紧急抢救保护措施,通过音频还原乐谱,以供年轻人学习。

“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下一步,实践队将深入挖掘各项目的精髓,设计相关文创产品,以“非遗+”模式助力当地发展,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对当地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影响力。

实践队负责人谢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实地调研,她深切地感受到传统非遗的魅力与特色,同时也看到了诸多现实问题:“作为历史系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未来能尽我所能为非遗传承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陈晓楠校对 | 桂 晴

标签:

x 广告
金融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租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